每當夏秋之際,新聞中就會開始出現如「梅花」、「杜鵑」、「海葵」等聽起來柔美,實則威力驚人的名字。您是否曾好奇,這些熱帶氣旋的命名規則是什麼?而當它們來襲時,我們又該如何萬全應對?

一、颱風命名的國際規則
這些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,其命名權由世界氣象組織(WMO)的「颱風委員會」所管理。該委員會由14個會員國家或地區共同組成,每個會員提供10個名字,總計140個名字,這些名字會被循環使用。
然而,臺灣目前並非颱風委員會的正式成員,因此無法參與颱風的命名。
二、為什麼有些颱風名字會被「除名」?
您可能發現,某些造成巨大災情的颱風名字,例如 2009 年重創臺灣的「莫拉克」(Morakot),後來就再也沒有出現過。
這是因為颱風委員會有嚴格的「除名」(Retirement)機制。一旦某個颱風在特定地區造成特別重大的損失或人命傷亡,為避免觸發受災民眾的痛苦回憶,該名字就會從 140 個名字的清單中永久剔除。隨後,將由原本提案的國家或地區提出一個新的名字來取代。
三、從「除名」看見威脅:防颱首要原則
「除名」機制的本身,就證實了颱風的破壞力往往遠超想像。面對颱風帶來的極端天氣,我們必須謹記:最好的防護就是待在安全的室內,避免外出。
颱風期間,戶外的強風、暴雨、積水、掉落物,以及隨時可能倒塌的路樹或脫落的電線,都潛藏著立即的生命危險。

四、颱風警報前的雨衣檢視清單
只有在絕對緊急的情況,或必要的工作需求下,才應考慮穿著雨衣出門。此時,您身上的裝備等級,將直接影響您的安全與舒適。
在颱風天,一般的輕薄雨衣是完全不夠的。颱風的雨滴在強風吹拂下,會形成極高的衝擊水壓,輕易就能穿透防水係數不足的布料,使人迅速濕透。
這時,雨衣的「防水係數」的高低,是您需要關心的一項數值。
防颱不能賭運氣。在警報發布前,請務必檢視您的雨衣是否符合以下標準,以便應對任何緊急情況:
1. 防水係數: 必須達到 10,000 mmH2O 以上,確保布料本身在高壓下不漏水。即使您在風雨中移動,強風施加在雨水上的高壓,也難以穿透,確保您的身體保持乾爽。
2. 強風防滲: 檢查是否有「高領口」、「雙層門襟」和「雙層袖口」的防水設計,防止強風將雨水從縫隙中灌入。
3. 全面防護: 選擇「兩件式雨衣」(雨衣+雨褲)。相較於連身式雨衣,兩件式能提供更穩固的全身包覆,和保障緊急外出時的活動性與安全性。
4. 極致的能見度: 颱風天的視野極差。你的雨具必須具備大面積、高亮度的反光設計,讓你在昏暗的環境中能被清楚看見。

五、結語
颱風的命名與「除名」機制,揭示了其溫和名稱下的巨大威脅。面對這股自然力量,最好的策略是待在室內。若必須外出,請務必檢視雨衣是否具備足夠的防水等級、防風滲透與高反光設計。多一分準備,就多一分安心。唯有謹慎應對,才是平安度過風雨的不二法門。
Outperform-大尺碼工裝雨衣-兩件式雨衣雨褲 👈點此查看更多
◆ 雙層門襟、雙層頸圍、雙層袖口設計,防水大升級!
◆ 後背有透氣孔,有助熱氣排出,且內裏為網狀布料,透氣不黏身
◆ 高係數反光飾條,夜間行車更安全
★ 下單還附贈雨衣收納袋!! 活動期間,加入會員再享折扣!還有免運優惠!

讓專業等級的雨衣,成為您對抗雨季的最佳夥伴!
1. 颱風的名字是按照什麼順序排列的?140個名字全部輪完一次大概需要多久?
答:140個名字依序分為5組,按順序輪流使用。每年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數量不固定,平均約25至30個,因此全部輪完一次(140個名字)大約需要5到6年的時間。
2. 雨衣的「防水係數 10,000 mmH2O」具體是什麼意思?這個數值是如何測量的?
答:10,000 mmH2O 指布料能承受 10 公尺(10,000 毫米)高的水柱壓力而不滲水。這是透過「靜水壓測試」測得的,在固定面積的布料上施加水壓,數值越高,代表防水能力越強。
3. 文中提到颱風天最好的防護是待在室內,那麼在颱風警報發布前,家中應該準備哪些防颱物品或措施?
答:應準備:1. 三日份飲水及乾糧。 2. 手電筒、備用電池、行動電源。 3. 急救箱。 4. 固定門窗,清理排水溝。 5. 將戶外易吹落物品(如盆栽)移入室內,並儲備用水。